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統計,截至5月末,石化業規模以上企業為27627家,比去年同期減少近1400家。多年來規上企業數量保持了基本穩定,即便是前兩年席卷山東、江蘇、浙江等多地的整治風暴,規上企業依然大體安穩。但隨著環保風暴持續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、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深入推進,規上企業的沖擊也開始顯現。更有業內專家預計,后期化工規上企業的數量還會持續縮減。轉型和關停的陣痛,正強烈地沖擊著化工人的心靈。
自2017年下半年開始,不到9個月的時間,山東關閉轉產化工生產企業約600家、停產整頓2000余家。山東省還提出要再接再厲,在現有基礎上再關閉20的化工企業。江蘇省整治化工行業已有數年,去年又開啟新的化工行業四個一批專項行動,預計到2018年底關停2077家企業,到2020年化企入園進區達到50以上。近期,湖北、江西、安徽、重慶等長江經濟帶省份的沿江化企騰退搬遷又刮勁風,其中必然伴隨著一批企業的關閉退出。
從鳳毛麟角到規上企業近3萬家,我們用了60多年;從3萬家起步,各地決心畢其功于一役,大幅縮減企業、提高入園率,期限和耐心也就是個三五年。如此劇烈的破立和張合,自新中國成立以來,化工行業從未有之。面臨之變局,業內一時間彌漫著震驚、無奈、猶疑、彷徨等等復雜的情緒,可謂人心惶惶。病來如抽絲,病去如山倒,管理部門開出的這劑異于常規的猛藥,中國化工行業能否承受得住,一時也眾說紛紜。
針對化工業近年來不時爆發的安全環保大事故,社會上曾有過一個廣泛的辯論:中國可不可以不要化工產業?辯論的結果是:小國可以不需要化工,但大國必須有自己的化工,而且要有強大的化學工業。化工人怎么理解呢,在筆者看來有兩層意味:其一,化學工業具有戰略性,是國之重器,無關乎情感意愿;其二,當前化學工業與民眾期待有著相當大的差距,從民意來測度,化工處在生死存亡的邊緣,實不為過。在談化色變的民意裹挾下,當前很多地方政府對化工業的認識和定位也有了轉變,從長期的熱捧轉向冷待。也正因此,在國家供給側改革的統一行動中,一些地方政府對化工一上手就是一刀切式的決絕。自然流露更見實情,此情此景,化工人豈有不膽戰心驚,如臨淵耶、如履冰耶。
在社會轉型和深刻變革時期,總有一部分個人和群體會遭受沖擊,作為弱勢群體,他們深感無力,需要溫情和關愛。當前,各地化工整治、企業關停的行動猶酣,行業必將經歷一個陣痛乃至持續劇痛的時期,越來越多的化工人已經做好這個心理準備。但同時我們也在吶喊和期待:陣痛可以有,但請帶著甄別的理性、關懷的溫情。
就以企業關停為例,全國已有數千家化工企業關停,從初零星的抵制抗辯,到現在萬馬齊喑,一片沉悶肅殺之氣。行業心態的微妙變化,除了彰顯公權力和執行力的雷霆之威外,是否也隱喻著某種信息大力整治和關停之下,是否缺少了點精度和溫度呢?
中國化工產業當前之亂象,非一日之寒,也非一力一方為之。造成這個局面除了企業,有沒有其他方面的責任?關停的如此之眾的企業中,有沒有十惡不赦之外的枉死者?多方面長期釀成的苦果,現在卻要一竿子讓企業倉促間獨自吞下,溫情乎?
建起一家企業很不容易,發展成規上企業更不容易。一家規上企業,往往涉及數百乃至數千人的生計,建起來很難,一刀切下去咔嚓關停卻很容易。即便企業經營不善或者有安全環保問題,不假思索和不加甄別地將其關停淘汰,理性乎?
關停企業尤其是規上企業,事關重大,不可不察。當前有一個提法叫一企一策一企一檔,理念就很好。企業經營不善、問題多多,是周期性的還是體質性的,是行業性的還是個體性的,是態度問題還是能力問題,除了關停有沒有更妥善的辦法,比如兼并重組、改造升級、轉型轉產、梯級轉移……但凡有一線生機,都不應輕言放棄。
在這方面,淄博市文昌湖區雖然決意關停全部93家化工企業,但積極創造條件引導相關企業轉型發展裝備制造、電子信息、旅游服務等產業;張家港東沙化工園區在整建制關停前,提前數年為區內37家化工企業逐個安排好了身后路。這樣的關停,才是充滿溫情、閃耀著人性光輝的善舉,也是化工行業所需要和期盼的。